游百病的来历什么是游百病
游百病的来历_什么是游百病 游百病是流传于四川、陕西和贵州,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游百病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是巨洲美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游百病的来历,希望对你有用。 游百病的来历在贵州花溪一带,端午节时,大家不是忙着在家包粽子,而是把从山上采来的艾草、菖蒲、车钱花、牛耳朵香等草药放在洗澡盆里洗上一个澡。他们把这个习俗称作“游百病”,又叫“洗百病”。 据说这个习俗是从东汉开始的,是为了纪念神医华佗。 有一年,花溪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地震过后流行一种怪病,不少人无缘无故发起烧来,有的鼻子出血,有的身上生斑,有的泻肚。病重的或昏迷不醒,或胡言乱语。乡民们都说那是地震中的冤魂找替身来了。 花溪村的村长到外地请来了一个巫师,让他施法术,求神灵免去乡亲们的疾病。可巫师使尽了浑身解数,村民们的病不但不见好转,还有不少人命归黄泉。 适逢华佗到此地游历,他一看就知道乡亲们得了可怕的瘟疫,他劝大家不要迷信,赶快去求医问药。村民哪肯听他这个外乡人的话,把他赶出了村子。面对乡民们磕头求神,华佗长长地叹了口气,他想了个计策,决定用高超的医术斗败巫师,用药帮乡民们把病治好。 当天晚上,华佗悄悄来到庙院内,隔门缝看见神殿前点着两支蜡烛,那个巫师在睡觉。华佗把一块白布往身上一裹,再把画了鬼脸的破瓢往头上一扣,用红纸糊成长舌往嘴里一咬,轻轻地进了庙门。巫师被吓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睁眼一看,见烛光下有一个白鬼,血红的舌头伸得长长的。说时迟那时快,没等巫师清醒过来,白鬼就伸着长舌向他扑了过去,巫师惊恐地大叫一声,忙跪在地上磕头:“上仙饶命,上仙饶命。”华佗用手捏着鼻子瓮声瓮气地说:“此地只准信奉一种法术,到底你的法术高还是华佗的医术高,明天你俩要比试一番,输的要立刻滚出花溪。”那巫师早就吓傻了,连忙说:“好,好,我一定听上仙的。” 第二天,巫师找来村长,说要与华佗比试法术,要是华佗输了,就让他滚出村去。巫师让村长去找两个重患者,看谁先把他们的病治好。说完,他又和村长咬起了耳朵。 村长立即让人找来两个重症患者。按照巫师的吩咐,他给华佗找来一个喝多了酒的“病人”,华佗伸出食指和中指往病人的手腕上一摸,顿时双眉紧锁:“此人毒气攻心,已无药可救,必死无疑。” 村长一听,哈哈大笑着说:“华佗啊华佗,就你这点道行,还敢献丑,这人只不过是喝醉了酒罢了,一会儿就能醒来,到时候,看你的脸面往哪儿搁。”说完,让人弄了一碗醒酒汤,给那人灌了下去,只见醉汉猛地抽搐了一阵,竟然一命归阴了。 乡亲们催促巫师,快给另一个昏迷的人施法,让他早点醒来。 巫师围着那个重患者跳起了大神,一边跳,一边用清水往患者的脸上泼,跳了两个时辰,直累得两腿抽筋,气喘吁吁。巫师摇着头,喘着粗气说:“此人中邪已深,神仙也难救了,还是赶快给他准备后事吧。” 华佗站起身说:“且慢,待我仔细看过再说。”只见他伸出手指给那个患者把了把脉,然后开了一个处方,让人抓药熬汤给患者喝,当天夜里,患者的病情就有了好转,三天后,患者就能下地行走了。 乡亲们都说华佗是神医,专门下凡救百姓于水火的。那个巫师是个大骗子,大家就用乱棍把那个巫师赶了出去。 此时已到了五月初五,华佗见村里的瘟疫有恶化的趋势,就劝告众人暂时上山躲一躲。众乡亲就拖家带口地跟着华佗上了山,在一个大山洞里暂时住下了。华佗让人找来了生地、黄连、栀子、桔梗、玄参等中药材,支起一口大锅,熬了一大锅药汁,让每人都喝上一碗。晚上又让村民们用泡了花草的水洗澡,说可以洗去百病。山上蛇虫多,为了驱蚊防蛇,华佗又让人取来艾草、菖蒲等药草悬挂在山洞口上。 不久,瘟疫过去了,华佗就辞别众乡亲,又到别处游历去了。为了感谢华佗的救命之恩,每年到了五月端午这天,乡亲们都自发地到山洞前来拜,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 游百病文化生活“游百病”流行甚广,各地区不尽相同。 “游百病”流行甚广,在四川、陕西、贵州等地都有较大的影响力,是通过四处游走散步祈求身体健康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20xx年,四川阆中“游百病”成功申请“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国人民对“游百病”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事实上,“游百病”在各地区是不尽相同的。 四川阆中市的游百病活动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六举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走到户外,或游走,或登高,以祈祷来年百病消。 陕北地区的游百病,流行于陕西各地农村,并多在妇女、小孩、老人、体弱多病中举行。 晋北地区,如大同、广灵的游百病活动,则是家家户户都要吃枣和梨,寓意有病早离。 豫北地区,如安阳、鹤壁的游百病活动,则包括游玩、登山、远足等活动。 贵州地区的游百病则属于端午习俗中的一部分。在端午那天晚上,用花草水洗澡,因此又称“洗百病”。 阆中数十万人“游百病” 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就算正式过完,而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古城却在正月十六迎来过年民俗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天。这天,阆中古城市民携男女老少举家出游,万人空巷只为“游百病”,自阆中古城“游百病”成功成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感受游百病文化。 杂耍、舞龙、民歌、打水漂、打儿洞、竞走、掰手腕等竞技类活动引起了古城民众以及游客的参与热潮,而爬滕王阁,登高远望作为“游百病”必备节目,人人趋而赴之,人流交织凝滞不前,有不少老人在儿孙的搀扶下登上山顶,共同祈祷新年无病无灾。正月十六“游百病”也成了“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市春节一系列年俗活动中人数参与最多,气势最为壮观的活动。 “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这句民谣表露了这项民俗活动的深层寓意,祈盼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人们在春节期间饱食佳肴、油腻食物后,在正月十六这天登高望远,赏春散步散心,能促进消化,增进免疫力,祛除百病,增强体魄。 游百病当天,阆中春节文化主题公园至滕王阁公园广场还开展了“低碳骑行游百病”的自行车“游百病”活动,让“游百病”也变得低碳新潮起来。锦屏山、淳风祠、白塔山等景区也免费开放一天,并开展猜灯谜、荡秋千、踢毽子等娱乐活动。 “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游百病”也叫走百病、散百病,是四川当地人民祈求健康的传统民俗活动。20xx年,四川阆中“游百病”成功申请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令这个传统民俗活动变得广为人知。申遗成功的第一年,各地游客纷纷前往阆中,欣然加入“登高游百病”的活动中,结伴而行,见桥必过,遇高则登,声势浩大,堪称盛况,令人赞叹。 民俗专家眼中的“游百病” 根据民俗专家介绍,“游百病”最初仅限于妇女,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夜里,出门四处游走,祈祷来年身体健康。同时也标志春节的结束,男人们要开始出门干活挣钱了,具有特殊含义和地方特色。现在的“游百病”则有了新的内涵,在春节美味佳肴的伺候下,一家人结伴出门登高望远,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春意盎然的美景,沿袭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是件值得推广的事。 四川阆中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游百病” 阆中是华夏民族春节文化的发源地。在上古传说中,伏羲孕育于阆中,其后在阆中云台、灵山执规治春,被尊为“春神”。到了西汉,落下闳(阆中人)编著《太初历》,定正月为岁首,正月朔日为一年之中首日,才有了春节。因此阆中也保留了许多原始的春节样本,包括“游百病”在内的民俗特色。 阆中“游百病”历史悠远,起源于上古时期。从中华始母华胥踩巨足痕的游走之风、大脚板舞俗,到秦汉时期,落下闳、任文公父子和周舒祖孙三代观天测地,才最终奠定“游百病”节令时序。千百年来,游百病已经成为阆中人民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根据《阆中县志》中的记载:“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 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知道“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的谚语。阆中“游百病”也因此逐渐向四周扩散,部分地区也形成了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传统。 游百病简介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四川、陕西和贵州,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四川地区的“游百病”是在正月十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走出家门,到户外游走散步,祈求新一年身体健康。20xx年11月,四川阆中游百病成功申请“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项目”。 |